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1962年,中印边界。
尚未散去的硝烟味在提醒着所有人,这里,刚刚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。作为胜利的一方,中国用自己的实力捍卫了领土的完整。
而作为战争的失败方,也是战争的挑起者,印度也迎来了一场久久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......
历史遗留:荒谬的麦克马洪线
一条荒谬的界线,切割了过去与未来,在野蛮与现代文明之间,画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。故事由此展开,一路向前延伸,以兵荒马乱的殖民年代为起点,揭开了层层阴谋与野心。
这条线,名为麦克马洪线。
彼时,身为殖民者的英国风头正盛,远渡重洋,将印度变为了自己的手下败将,开启了印度悲惨的命运。
然而,英国的欲望远不止于此,单单一个印度,根本无法满足英国的胃口。于是,英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北部。
在那里,安然沉睡着一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,西藏。
英国算盘珠子打的震天响,想要以印度为跳板,深入中国,将西藏据为己有。从地理上来说,西藏是东亚板块与南亚板块的交界地带,且资源丰富,矿产量惊人,是英国不愿放弃的风水宝地。
因此,英国想了个办法,那便是暗中勾结西藏当地的反动力量,以独立建国为诱饵,与他们秘密签订条约。就这样,麦克马洪线诞生了。
说白了,这是一种无耻的强盗行为,既然没有边界冲突,那便人为制造边界冲突,攫取利益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无论中国的政权如何更迭,从北洋政府开始,这一条非法的分界线,从未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承认。
可讽刺的是,数十年以后,同样受过奴役的印度,却又打起了这条非法边界线的主意。
1947年,印度独立。在殖民问题上,独立后的印度将双标应用到了极点。
凡是对自己不利的,便高举旗帜,反对殖民,要求消除英国所留下的全部痕迹。但是,一旦英国的殖民遗产对自己有利,印度便百般拖延与回护。在与中国的边界问题上,印度的拖延态度尤为明显。
说白了,印度就是想打着英国的名义赖账,将边界线不断向东推进,让中国放弃原有的立场,承认麦克马洪线。
到了1962年,在印度的百般挑衅之下,两国的边境矛盾彻底爆发。
错误判断:尼赫鲁的自信
按理说,边界问题,本是需要两国心平气和协商的大事。然而,在面对中国时,尼赫鲁却显得相当自信,态度极其强硬。
他甚至认为,即便在边界发动战争,中国也不会还手,而是会躺平任打。正因如此,1962年的边界冲突才来得如此迅猛。
而尼赫鲁的自信,来源于多个方面。
一来,尼赫鲁看错了中国。
他不仅低估了中国的作战实力,也对中国的战略方针产生了误解。
尼赫鲁坚定的认为,中国的作战中心在东部,而非西部。自建国以来,中国东部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,前有国民党分裂国家,后有美国穷追不舍,步步紧逼。对于一个新生政权而言,这无异于是“地狱开局”。
因此,尼赫鲁判断,中国精力有限,无法事事兼顾,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部与暂时相安无事的西部中间,中国势必会选择东部。如此一来,印度便可以趁虚而入。
可实际上,这道选择题本身就是错误的。主权没有轻重缓急,但凡涉及原则问题,中国寸土不让。
二来,尼赫鲁实际上也不了解印度。
他自信的指出,印度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优势。在地理上,西南边境交通不便,远离北京。倘若中国政府想要与印度展开较量,势必费时费力,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尽管印度面临着同样的窘境,可在尼赫鲁心中,印度军队的实力要远强于中国军队。
原因很简单,这支印度边境军,也是殖民时代的产物,曾接受过英国专业军队体系的训练,甚至曾是二战中的主力部队。就连在规模上,也是印度军队略胜一筹。
更重要的是,印度自以为已经是南亚的老大,可以在国际上搅动风云,孤立中国。
在尼赫鲁的想象中,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者,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声望很高,足以煽动情绪,让不明真相的围观者替印度造势。不仅如此,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,也显得尤为关键。
冷战背景下,美苏作为世界两极,可谓是举足轻重。而令尼赫鲁欣喜的是,苏联和美国,似乎谁都不待见中国。
1959年,尼赫鲁小小试探了一番,主动挑起了边境的武装摩擦。但是,苏联并未就事论事,批评印度,反而怪起了中国。
而美国向来与中国不对付,恨不得将中国的发展扼杀在摇篮里。因此,美国多次怂恿,暗中撺掇印度与中国作对,并且给印度画饼,提供了一部分军事援助。
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,印度彻底飘了,不断在边境挑衅中国。就这样,中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吹响了冲锋的号角。
然而,印度万万没有想到,这是自己噩梦的开端。
遭遇重创:被暴打的印度
其实,中国在战争开始前温和的态度,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错觉。
面对如此尖锐的领土问题,中国始终表现得极为克制。中国这么做,有两重原因。一方面,中国不希望失去印度这个朋友,要知道,印度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,情义难得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与印度存在着许多相似处。
既同为历史悠久的古国,又是欣欣向荣的人口大国,曾有过辉煌的过往,也隐藏着深刻的伤口。
更重要的是,中印两国,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重新站了起来,是同属第三世界的新生力量。
因此,中国百般忍让,不愿意闹得太难看。
另一方面,这也是毛泽东的领袖智慧。毛泽东深知,一旦中国还手,那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,印度会利用多次扰乱边境的行为,逼迫中国回应,从而扰乱视听,扭曲国际社会舆论。
既然如此,倒不如先按兵不动,让世界看清楚,到底谁才是挑事的一方。
可见,中国的“忍让”,是谋定而后动的智慧,可在印度看来,这便成为了软弱的代名词。但是,中国很快用实际行动,给了印度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1962年夏天,印度军队试图切断中国边防哨所的退路,为自己建立新的据点。消息传回北京,中国政府依旧沉住气,将“绝不退让,避免流血”八个大字铭刻心中。
但是,印度咄咄逼人,在10月再度发起进攻,入侵扯冬地区,甚至打伤了33名中国军人!
人员的受伤,令事态瞬间升级,可面对中国的抗议,印度政府依旧态度嚣张,尼赫鲁充耳不闻,似乎打定主意装无辜。
在这种关键时刻,毛泽东叹息,既然尼赫鲁认为这场仗非打不可,那中国唯有奉陪到底。
尼赫鲁千算万算,着实是错算了中国军队的实力。很快,一场犹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胜利,便席卷了边境。
整场战争,中国竟然只花了短短一个月时间,伤亡人数控制在了2500人以下。
可是,印度的日子便没有那么好过。印度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,伤亡人数将近9000人,中国军队甚至缴获了各类军用物资,从火炮到飞机,由坦克到汽车,数不尽的枪支弹药,彰显着印度的失败。
因此,用“暴打”两字来概括,着实恰当。
然而,更令印度面上无光的是,中国军队放弃了乘胜追击的机会,放了印度一马,选择了主动撤军。
中国用实际行动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,中国不愿意制造武装冲突,但中国有能力打,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。
而这一场仗,也直接给印度打出了心理阴影。
从政治上来说,作为战争的发起者,战争的失败,令尼赫鲁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危机。两年后,尼赫鲁便去世了,而这场不光彩的武装冲突,也给他的履历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。尼赫鲁的教训摆在眼前,令印度的政客们战战兢兢。
此后,冲突失利的阴霾持续蔓延,在边境问题上,印度终于有所收敛,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,不敢侵犯中国边界。
过去,印度受前进政策影响,总是致力于渗透西藏,时不时挑起小的冲突,令中国不堪其扰。
但经此一役,印度终于意识到了中国真正的实力,不敢再真正冒犯中国。甚至,这场战争还促进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升级,全面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,更令印度胆寒。
在国际交往中,印度也摆清了自己位置,幻梦破碎。
中国在印度最得意洋洋的时候,以四两拨千斤的能量,轻松压制印度,这种心理阴影,印度恐怕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。
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在领土问题上绝不退让,时至今日,倘若印度再动歪心思,中国也一样会出手制裁。
参考文献:
1、朱婷婷. 对越自卫反击战背景下中美、中苏关系概述[J]. 西部论丛, 2018, (7)
2、王静. 浅析对印自卫反击战过程[J]. 中国科技纵横, 2014, (16):281.
3、刘征鲁. 毛泽东决策对印自卫反击战[J]. 湘潮(上半月), 2017, (8):4-9.
